□李秀霞
  11月2日,清華大學2014級本科生特等獎學金答辯上,電子系大四學生韓衍雋的成績單一齣便引起一陣驚呼。在20門科目中,除了1門98分、四門99分外,其餘都是滿分。韓衍雋也因此受到熱捧,被網友驚呼為“學霸”的升級版———“學神”。(本報昨日17版)
  在一個人人以考分為命根,處處唯考試做評判的社會氛圍里,韓衍雋被捧得神乎其神,很是正常。但是,“學神”神奇處,更有其他方面的突出能力:比如參與皖南古村落保護情況的實地調研並主筆完成萬餘字調研報告;比如參加兩屆挑戰杯比賽,獲清華一、二等獎與首都特等獎,同時申請三項發明專利;比如在TIT、《統計年鑒》、《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等重要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所有這些,都是人們對其佩服、膜拜、學習時,不能忽視之處。
  說實在的,以教育上的“中國特色”,我們向來不缺學霸、神童、狀元。可惜的是,當面臨與實踐對接,同創新牽手,當走向世界科技競技的大舞臺,放在更長遠時間段回望,這些被廣泛稱頌、艷羡並樹為標桿的人才,有時也難免後勁乏力。而背後,恐不是學霸們一人之缺憾,更有教育體制、評價標準、社會氛圍多方面的大問題。
  此大背景下,再反觀韓衍雋的超凡脫俗、卓爾不群,贊嘆之餘,難免讓人有一些擔憂。畢竟,韓神正讀大四,對其而言,學生生涯遠未結束,考研、讀博等,當是必然選擇,一旦如此才華出眾的苗子,留在國內深造,我們那些“軟政策”、“硬標準”等,能否為其學海泛舟保駕護航?我們的師資水平、學術氛圍,能否助其百尺竿頭再續神奇?
  仰望“學神”,同時也不應忽略對基礎教育的反思。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韓衍雋既被人們推為“學神”(學術上),必然是因為現實中太稀缺的緣故。可環視現實中的孩子們,無論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苦讀(補)教科書”,他們多數已是超負荷學習,但為什麼我們還是往往面對“考試的巨人,實踐(創新)的矮子”?這是不是既是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又令國家人才戰略大受影響?
  學至“神奇”處,最貴是“創新”。願韓衍雋在今後的日子里,能人盡其才,宏圖大展。更願隨著教育體制的深入改革,以及整個社會學術氛圍的風清氣正,更多切實服務祖國建設與造福人類的人才能夠不斷涌現。
  (原標題:學至神奇處,最貴是創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f21gfj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